“一箭如故,一箭钟情”——箭牌口香糖广告;“牙口无炎”——某牙膏广告;“咳不容缓”——止咳药广告;“默默无蚊”——某杀蚊剂广告;“无胃不至”——某治胃药广告……现如今,越来越多的广告喜欢篡改成语,将成语中的字与广告商品相结合,起到让人过目不忘的效果,这种做法是创意新颖还是误人子弟?
近日,记者的朋友向记者抱怨道,他正在上小学的女儿在考试测验中将哑口无言的“哑”写成“牙”,将“言”写成“炎”;把无微不至的“微”写成“胃”,一连写错好几个成语,可孩子就是委屈地认为自己没有写错,还说广告上就是这么写的。看着孩子犯这种低级的错误,家长真是既生气又无奈。
随意篡改广告词误导青少年
“广告词借成语的音,卖自己的意,此种做法实在不可取。”市民范先生说,虽然有些谐音广告比较有创意,吸引了人们的眼球,达到了较好的广告效果,但同时也对中小学生造成了一定的误导。青少年现在正处于接受外来信息和教育的旺盛时期,他们习惯于错误的成语和字眼后,就会误认为成语原本就是这样,“义正词严”地犯错误。
此种做法违反相关条例
随后,记者从网上查找了相关的条例,1998年国家工商总局颁布了《广告语言文字管理暂行规定》,其中规定“广告中成语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,不得引起误导。”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》中也规定,不得妨碍社会公共秩序和违背社会良好风尚。《广告审查标准》中规定:广告中语言、文字的表述必须真实、规范、健康、文明、不得欺骗或误导公众。
其实,中国成语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语言“珍宝”,每一个成语都有其确切的来历故事和特有的文化背景和环境,青少年在学习成语的时候,必须要参透成语形成的文化背景和环境,否则便很难正确地理解和掌握该成语,一旦成语的汉字组成因谐音有所改变,文化背景及其所处的环境便立刻随之改变,这样就很难再有原先成语的固有内涵了。
广告制作的各种挑战05.30 调查显示人人都爱脸谱 但广告投放或是鸡肋07.04 谁家的广告牌?快认领07.03 美国平面媒体的2012:广告将被网络广告超越01.31 王老吉千亿商标归属仍扑朔迷离 或和解收场01.17 海南冬季房博会开发商大打“促销牌” 第一天成交70套01.02
上海逸晨广告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© 2009-2020 All rights reserved. 沪ICP备08101459号